《中国经济评论》
臧日宏 2024年03月05日
次
资本运营并不神秘,任何一个人只要深刻认知资本的本质,深入学习和探索资本运营的战略和方法,理性看待发展周期内的常态增长,既看顺境时的激流勇进,又看逆境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真正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的工作思路和成效。
臧日宏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企业,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有些企业由于对资本的盲目追逐,越来越偏离了自己的初衷,一味地圈钱,行业垄断日渐明显,对我国金融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面对这种资本无序扩张的态势,2020年和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对资本提出明确的说法和治理要求,强调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企业资本运营始自工业革命完成后的二十世纪初,以美国发生的大规模并购为标志,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事实证明,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通过企业并购和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自身的利润积累起来的。事实也证明,资本运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企业过分玩弄资本运营的技巧,打着资本运营的旗号,大肆扩张,肆意并购,必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认清资本运营的本质,正确全面识别资本运营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风险防范,成为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死劳动,像吸血鬼一样,必须吸收活的劳动,方才活得起来,并且吸收得愈多,它的活力就愈是大”。显然,在“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本质内涵基础上,马克思还认为资本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详尽地考察分析论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系统论述了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但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它又可以为我们所用,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同劳动、土地、技术、数据等一道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提升了人民福祉,其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也必须看到的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一面,也野蛮生长的不利一面。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根本的就是揭开资本与资本运营的面纱,正确认知资本的功能与存在性。
马克思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形态的消耗是不变资本C,人的劳动形态消耗的补偿⸺工资是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构成了商品的价值(价格):P=C+V+M。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资本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资本以多种形态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对资本的各种分类,不一而足。我们应该有的基本认知是:资本是无处不在的,任何能够赚钱的东西都是资本。资本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揭开,我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资本,就会以理性的心态来正确运营资本了。
通俗地说,能够让资本增值的各种战略和战术都是资本运营。如果将企业的发展路径分为外部扩张和内涵发展,那么,资本运营就是一条重要的外部扩张之路。具体地说,资本运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都可以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通、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连锁经营、租赁等各种调整和优化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本进行有效运作,实现增值的经营管理活动。
可见,资本运营并不神秘,任何一个人只要深刻认知资本的本质,深入学习和探索资本运营的战略和方法,不再“叶公好龙”,理性看待发展周期内的常态增长,既看顺境时的激流勇进,又看逆境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再盲目自大,疯狂扩张,才能真正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的工作思路和成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大批企业家,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变革时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儿,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为资本所有者的企业家阶层利用资本这一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不断地为自己和社会积累着财富,但是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局限性,中国企业家对自身与企业发展的认知仍然存在着偏差,某些认知不足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家走上了不归之路,制约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资本运营的主体风险。综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认知问题:
第一,成长错位矮化了中国企业家。有研究表明,好的企业一定是活得长久的企业,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企业寿命的一半。企业寿命靠的是什么?从我国的百年老字号和世界500强企业的事实来看,主业明显、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才会长久生存下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却是走多元化之路,攻城略地式的平面扩张,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缩短了企业寿命。第二,急功近利害苦了中国企业家。一家公司的成长能力,不能只看早期的疯狂扩张,还要同样,一家企业的未来高度。财富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企业应该遵循资本周转的规律,因势利导,以小赚积大赚,集腋成裘。部分企业好大喜功,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注重技术研发,没有风险防范意识,一旦市场出现变化就难以适应,最终倒下。第三,后继无人断裂了中国企业家。企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多数企业都是以家族式诞生的,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确是以开放式社会经营来生存的。受传统的社会习俗和思想影响,我们的很多民营企业家往往想让自己的儿女接班,因为儿女的能力及潜能的不足,再加之这种安排并非自己儿女所愿,致使企业迷失战略方位,管理走向混乱,极大影响到企业生存发展。如何培养企业接班人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第四,规则缺失毁掉了中国企业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业已形成,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成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更是事实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健全法制和遵守法制的重要性。但不谐之音也时有发生,有个别企业还在无视国家法律,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不按规则办事,伺机触碰法律红线的侥幸心态还依然存在。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虚假出资、抽逃资本、违规出资、违规借贷等种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家的信誉,甚至威胁了企业家的职业生涯。第五,权力情结累坏了中国企业家。公司治理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之处,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为企业打下坚实而合理的组织构架。公司治理的关键是董事会、经营层和股东代表大会的权力分配和利益调整,权与利密不可分,有怎样的权力就会有怎样的责任与义务,就会有不同的利益,我国公司法对各方权力有着明确的法律界定。由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尚短,企业家普遍缺乏公司治理的理论知识,许多企业家认为股权就是一切,将股份比例作为获得控制权的唯一条件,出现了多起“股权之争”。为了获得绝对控制权,甚至倾其所有,不惜代价地兼并收购,这绝对是一种冒险行为,良好的愿望变成了将企业“撑死”的残酷现实。企业家是一个群体,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理念和意识的所在,有些人没有办企业,但只要他具有企业家精神,他就可以被称为企业家;尽管自己办了企业,但是缺乏企业家精神,这样的人至多就是一个“厂长”而已。从该意义上说,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或创业者能够真正自己的角色,善于学习,敢于实践,消除对自己的认知风险,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资本运营既是一种战略,又是一种战术。正确的资本运营战略能够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方向正确了才能保证自己道路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但在资本的实际运营中,即使方向和道路选择对了,因经营战术的问题同样达不到资本运营的目的。战略与战术的密切配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我国近几十年来资本运营的实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陷阱:(一)动机陷阱。在企业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兼并收购是最普遍的方式,收购方的经营层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找出很多理由来说服股东,这些理由包括:经营协同、财务协同、市场份额、进入壁垒、获得技术,等等,但是世界100多年的企业并购历史证明,这些理由却成为企业并购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这些根本动机不可能如愿以偿;二是为达到这些动机的手段使用不当,比如企业采用避税手法,不当利用政策等操作,导致企业违规经营,从而带来法律风险。要避免动机陷阱的办法就是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实力,不要不考虑市场的承受力,要使自己的目标切实可行,不抱有幻想。(二)主体陷阱。毫不讳言,我国的企业治理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产权不清导致的关联交易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中。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界限不清,相互持股,交叉管理,财务制度的混乱,往往搞不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企业合并以后才发现收购的资产是别人的。民营企业多数以家族企业为主,父子、兄弟、夫妻之间虽在法律上都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但可能是一个企业多块牌子或者一块牌子多个企业,彼此之间财产不分,签订合作协议时看到的是整体资产,但真正成交后才发现真正有法律效力的仅仅是部分资产而已。要避免主体陷阱,就要对合作主体进行深入调查,从法理角度来界定各方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另外,一定要以相关产权证书为鉴证,不能只靠口头协议。(三)对象陷阱。也称为部位陷阱,就是资本运营中的标的。资本运营可以分为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和无形资本运营,这些资本又会有自己的构成体系,由此决定了资本运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运作系统。因此,在资本运营的宏观战略层面上,明确资本运营的具体对象,才能对号入座,对症下药。实业资本运营重在选准投资项目,金融资本运营重在风险分散,产权资本运营重在公司产权治理,无形资本运营重在维持形象。在资本运营的微观战术层面,要注意资本运营的对象是交易对方的部分资产还是整体资产。与一般的商品交换不同的是,一般商品的整体交易价格会偏低,相当于批发行为;但企业以整体资产来交易时,其价格往往会高于部分资产的交易。这是因为当以企业整体资产交易时,相当于将整个企业卖掉,根据各国的会计准则要求,涉及企业产权的整体转移时,此时企业的商誉就会作价进来,从而导致交易价格提高。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企业并购中的高价格很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四)股权陷阱。前面说的权力情结累坏了中国企业家,在这里就是说企业家陷入了股权陷阱所致。资本运营的核心是产权资本的运营,产权资本的核心是解决参股和控股问题。《公司法》为参股与控股提供了法律支撑,集中体现在我国实行的注册资本制度上,因此要避免股权陷阱,我们就一定要花大力气学习《公司法》,深刻领会注册资本金制度的内涵,为正确的参股和控股决策找到依据。通过与众多企业家的接触来看,多数企业家对公司法的学习还不到位,有法不依,甚至无视法律的规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避免股权陷阱,我们应该把握的参股原则与策略是:不以金钱论英雄,要关注投资者的价值;控股的原则与策略是:不以股权论英雄,不求所有但求拥有,要学会以小博大。(五)财务陷阱。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永远的问题。财务数字不真实,舞弊造假的情形不时出现,就是明证。避免财务陷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对企业财会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学会阅读和分析财务报告,能够挤出财务报告中的“水分”。还必须指出的是,一定要明确利润和价值的不同。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的目标之一,而且利润只是一个短期目标,它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因为有些钱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被计入利润的,如果出现坏账,这部分利润就“打水漂”了。相比而言,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在风险面前,谁的价值大,谁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企业对价值的追求正是长远眼光的体现。(六)技术陷阱。2009年10月我国创业板开启,首批上市企业备受关注,因为他们多是以科技创新为由头的,但是上市不久就爆出创新不足,技术难以转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这些企业就掉进了技术陷阱了。谁也不能否认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一定要考虑自身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考虑技术的经济性。铱星手机的退出就是没有考虑技术经济性的表现,如果不考虑经济性,技术再新再高,也只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或大财无用。要避免技术陷阱,就要及时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环境,结合自身技术能力,有选择地采用新技术。总之,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壮大之路,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一味地将资本运营作为一种技巧来对待,过分地玩弄技巧,就有可能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欲速则不达,甚或导致企业短命。只有不断约束自己,注重运营风险的防范,才会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